红树之翼深圳市红树林湿地博物馆

我们以一种简洁轻盈的方式介入场地,让场地成为城市与自然的连接场所,保证功能的同时减少建筑体量的压迫感,同时顺应原有结构体系合理运用模数化构成整个结构与空间。

在深圳当下巨量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,博物馆除了成为“城市艺术品”,能否也成为一个开放的,均质的,人文化的基础设施呢?在场地地铁上盖基础设施之上,我们又做了一个新的“景观基础设施”。通过模块化的结构与功能体,新的红树林湿地博物馆是一个“生长中”、“变化中”、“可穿行”、“可占据”的新的“市民空间”与“自然公园”。

红树林博物馆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3万㎡,总建筑面积约3.95万㎡,是深圳市未来重要的文化及公共服务设施之一。而主体建筑将坐落在深圳地铁9号线侨城东车辆段上盖,侨城东车辆段地块整体已完成建设,在设计中需利用上盖设施激活区域,但此处荷载受限且有许多条件限制。

我们以一种简洁轻盈的方式介入场地,让场地成为城市与自然的连接场所,保证功能的同时减少建筑体量的压迫感,同时顺应原有结构体系合理运用模数化构成整个结构与空间。我们通过最经济的结构处理方法,将原上盖结构柱升起,形成博物馆空间网格框架,同时通过横纵方向基础设施分隔墙体,形成有秩序又丰富的建筑空间体系。

如同红树林湿地里的泥土,树茎与海鸟,共同形成了一个“自然的建构系统”。基座提供了地面景观公园式的丰富性,支撑将竖向空间进行了沟通与连接,分割,而遮蔽则提供了阴凉舒适的气候,使公园成为市民可活动的空间。


由于荷载受限,于是我们采用了两段式的结构系统策略:首层至二层地面,采用较轻的钢框架结构,沿现有的柱位向上延伸,不做转换,确保荷载均匀分布;二层以上则采用更大跨度的轻质钢结构框架系统,悬挂轻质的装配式屋面进一步减轻新建筑的自重。由“均质加建支撑结构”、“纵横预制单元化基础设施体”、“柔性屋面覆盖”所组成的灵活空间建构系统,在这样的空间体系上方,由“Y”形柱支撑的如集市棚子般的柔性屋面单元。基座提供了多样的地面景观,支撑沟通连接了竖向空间,而遮蔽则提供了阴凉舒适的环境,使公园成为市民的活动空间。

博物馆的景观采取自然生态的渗透方式连接室内外空间,打造建筑-室内-景观-红竹林一体化设计,旨在建筑与景观交融渗透,也是红树林博物馆特殊的生态意义的衍生。悬索屋顶将雨水汇集后自然排落到景观水池中,形成雨水收集的动态体验和自然排水形成间歇性的瀑布景观,为其提供了轻松的交流氛围以及戏剧化的展厅光线。







项目信息

相关项目
0 / 0
关闭
  • 精选
  • 项目
  • 局内
  • 媒体
  • 招聘
  • 联系